費斯汀格(1919——1989),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并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他提出的認知失調(diào)理論有很大影響。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fā)的杰出科學貢獻獎,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Festinger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來自于在社會心理學上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會比較論
此理論為Festinger于1954年《論社會比較》論文中所提出,指出團體中的個體具有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從中確定自我價值的心理傾向,受到社會情境之影響,個體時而與條件勝于自己者相比較,有時將與條件劣于自己者相比較,旨在追尋自我價值。
(二)認知失調(diào)論
此理論為Festinger于1957年的《認知失調(diào)論》一書中所提出,認知失調(diào)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須表示自身的態(tài)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xiàn)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沖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于采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diào)適,其一為對于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藉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致心理平衡。此理論于性質(zhì)上為解釋個體內(nèi)在動機之主要理論,故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tài)度改變之重要依據(jù)。
群體是指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lián)合體。課堂里的每個學生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他們通過相互交往、形成各種群體。學??梢哉f是個大群體,年級、班級等都是不同層次的群體。
(三)群體的特征
共同的活動目標、一定的結構、成員在心理上有依存關系和共同感
(四)群體的作用
1.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
社會助長是指個體與別人在一起活動或有別人在場時,個體的行為效率提高的現(xiàn)象。與之相反的是社會抑制。社會抑制也叫社會感染,是指當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從事某項工作時而使個體行為效率下降的現(xiàn)象。
社會惰化是指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群體中的成員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偏少的現(xiàn)象。減少社會惰化的途徑:①公布每個成員的成績;②幫助群體成員認識他人的成績;③控制群體規(guī)模,使更多成員接受到外在壓力的影響。
2.去個性化
去個性化是由費斯汀格等人提出的。去個性化是指在群體中,人們有時會感到自己被湮沒在群體之中,于是個人的意識和理解平價感喪失,個體的自我認同被群體的行動與目標認同所取代,個體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行為,自制力變低,結果導致人們加入到重復的、沖動的、情緒化的,有時甚至是破壞性的行動中去。去個性化的特征:①成員的匿名性;②責任分散;③相互感染。
責任分散效應:隨著旁觀人數(shù)的增多,利他行為有減少的趨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學生因個人意識消退而出現(xiàn)破壞課堂教學秩序的現(xiàn)象。
3.群體決策、群體極化和群體思維
4.從眾與服從
5.模仿與暗示模仿是指個體有意無意地效仿他人的言行而引起的與之相類似的行為活動。模仿的深化結果是認同。
暗示是指用含蓄或間接的方法,使某種信息在他人的心理與行為方面產(chǎn)生影響,從而使他按照一定方式行動或接受某種信念與意見。
6.流行
群體中有相當規(guī)模數(shù)量的人在短時間內(nèi)爭相模仿、追求某種行為方式,從而使人們相互之間發(fā)生了連鎖性感染,這就是流行。